多晶硅收储进展怎么样了?

作为光伏产业链的基石,多晶硅的产能出清一直牵动着全行业的神经。日前北极星了解到,多晶硅收储工作正有序推进,当前正对被收购项目的投入规模、技术水平等核心信息“摸底”,预计很快将进入收购价格等细节谈判阶段。

产能出清难点、堵点如何破?

尽管当前收储工作进展相对顺利,但收储推进的核心难点,在于企业个体差异带来的诉求分化,导致过程有些许波动。据了解,此前有个别企业被列为收购方,但后续考虑到下游产业配套以及对未来产业比较看好等因素,最终又转换为收购方,这种变化在收储进程中难以避免。

据了解,不同企业的项目投入、技术与人员准备、资金状况各不相同,有的企业技术领先但前期投入高,有的企业资金链紧张急于脱手,导致要价区间跨度较大。为平衡各方利益,收储需要在诉求差异中达成一致对价。

另一个关键问题是“库存”。当前多晶硅市场的显性压力,来自于20万吨左右的过剩库存(剔除合理周转库存后)。这些库存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,成为供需平衡的“绊脚石”。根据硅业分会分析,行业库存将从8月份开始继续累加,8-9月份合计新增库存预计约2万吨。

多晶硅行业专家吕锦标多次公开提醒行业要优先消化库存,坚持以销定产。如以全年160万吨硅料需求计算,月均需求约13万吨,但上半年淡季时月均仅10万-11万吨,产能释放若不匹配淡旺季节奏,极易加剧库存积压。

对此,吕锦标建议,有效化解库存压力,需要从总量控制转向季节性需求调控。为了消化库存,要从控产量升级为控销量,只有严格的以销定产,真正扭转去年以来累积的供需失衡,才能支撑价格回归合理。

多晶硅价格破5后,逐步企稳

在多晶硅企业经历连续18个月亏损的至暗时刻后,多晶硅价格终于有了显著回升,自6月底至今已连续上涨8周,成交价格从3.5万元/吨回到4.5万元/吨,上周n型复投料最高成交价突破5万元/吨。

根据8月27日硅业分会公布的最新价格,除颗粒硅成交价有小幅提升外,整体硅料价格已企稳。

吕锦标认为,“这轮多晶硅价格上涨,并不是因为供需关系的实质改善,而是上下游企业都认同多晶硅环节应该率先打破魔咒,走出亏损困局”。

实际上,自7月中央相关会议明确指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以来,光伏行业“反内卷”强度在不断升级。7月3日,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,明确提出“依法依规、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。

8月19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中央社会工作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务院国资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,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。此次参会人员除制造企业外,还包含发电企业,将“反内卷”提升了一个新高度。

据了解,国资委在会议上强调规范央企招标,要求组件招标价回归成本,一体化企业不亏损的价格约0.74-0.75元/W,为全产业链价格修复提供了支撑。“行业已经深刻认识到,长期低价会牺牲产品质量和技术投入,最终损害整个产业的可持续性。”

从产业链价格情况来看,硅料涨价已逐步传导至硅片、电池片环节,但组件价格尚未完全跟进。不过从华润5GW光伏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公示情况来看,三个标段的第一中标候选人报价在0.72~0.73元/W,此前报低价的企业并未入围,这也证明央企也在积极响应“反内卷”行动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多晶硅价格涨势喜人,但价格反弹并非“无上限”。吕锦标表示,多晶硅价格继续上探以企业摆脱亏损为限。企业的共识更倾向于维持“低利润、稳负荷”的状态,度过调整期。

对于整个光伏产业链而言,价格的传导也已经到达硅片、电池端,并即将让优质的中国光伏产品走出亏损困境。这场调整是“刮骨疗毒”——通过产能调节、重塑价格体系、强化协同意识,最终将推动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高质量发展”。随着“反内卷”共识深化,上下游企业同舟共济,行业有望逐步摆脱产能过剩的泥潭。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,挺过调整期的多晶硅行业,将迎来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增长周期。